EQ历史探奇 > 中国历史 > 唐宋元明

元朝的行省制度内容及意义简介

元朝行省制度简介

一、背景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统治者为蒙古孛儿只斤氏,定都大都,传五世十一帝。元朝疆域东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贝加尔湖,元史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

元朝的前身是大蒙古国,1227年“上帝之鞭”蒙哥于征伐南宋途中去世,大蒙古国停止西征,余部东归,经由忽必烈(即元世祖)建立元朝。初期疆域东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贝加尔湖。元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疆域超越历代。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而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地方由行中书省管理,开行省制度之先河。

二、内容

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这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自此开始,行省制成为中国历朝地方行政区划的一种形式。行省制度是元代重大政治与行政制度改革措施,其基本内容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行省制度也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清代的18行省 统辖西藏的中央驻藏办事大臣直接统辖的藏区(实际上行使类似于行省的管理体制) 内蒙古6个盟 青海“西宁道 朵甘思” 回部(新疆)2个伯克辖区都属于行省制度范畴。它的实行对元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意义

元代行省制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行省制度是元代政治制度的一大变革,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行省制度的建立,打破了唐末以来繁杂的“道”、“州”、“府”、“县”等多级行政区划体制,有效地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行省制度下,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地方割据势力得到了遏制,从而巩固了国家统一。

行省制度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它为中国现代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行省制度的建立,使得地方行政区划更加简洁明了,有利于地方行政管理的便利性和有效性。同时,行省制度的实行也为明清两代和现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体系奠定了基础。

元朝的行省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变革,它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为中国现代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